同济大学法学院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征文公告|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刑事法学学术大赛

来源: 日期:2025-05-12 10:12 点击:



刑事法学既是雄辩的技术,更是逻辑思维和价值融合的艺术,而这些均需要通过学术训练日渐养成。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则既是对思考的直观呈现,也是对思维体系性、缜密性的检验,更是提高思维体系性、缜密性的重要举措。法学学习侧重于思维训练而不是单纯记忆,靠写而不仅是靠读来学习法学。学术论证是法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质体现,是自我价值证明的最直观方式。

20208月,为培养大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同济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等十所沪上知名法学院(研究所)相关专业共同发起了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刑事法学学术大赛,至今已举办五届,获得了上海高校法学学子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支持,也吸引了其他长三角地区高校法科学生的目光。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历届大赛的来稿论文选题大多紧扣社会热点、紧跟学界动态,兼顾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内容囊括实体法与程序法,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导向与时代意识。大赛已经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沪上法科学生学术竞赛之一。

坚持举办学术竞赛,能够激励在读学生自主钻研,为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学术新锐提供展示舞台,也为刑事法实务界的未来新星夯实理论功底。与此同时,举办此类学术竞赛也有助于加强沪上法学院与法律实务界的互动交流,以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中轴,推进刑事法学界的协同与共生。同时,每届大赛均会举办专场成果展示和总结表彰会,邀请评审单位的专家学者、知名律所的实务工作者参与点评、交流,有力推动了上海刑事法学界理论与实务间的互动与互助,为提升法学与法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继续鼓励沪上高校法学学子投身刑事法学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鼓励、倾听、展现青年学子的学术创新,进一步促进沪上法学院校在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学术互动,十所发起高校决定继续举办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刑事法学学术大赛,本次大赛将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承办,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协办。现将有关赛事信息公告如下:


一、选题要求

请围绕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与司法鉴定等刑事法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或热点难点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自行构思选题展开研究。可参考但不限于下述主题:

1.信息网络数字化时代的新兴刑法问题;

2.金融犯罪问题;

3.刑民行交叉衔接问题;

4.宽严相济与认罪认罚从宽问题;

5.刑事辩护的相关问题研究;

6.其他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问题;

7.其他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基础理论问题。

二、参赛对象

上海市高等院校在读大学生,分别设置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进行。

三、参赛要求

1)参赛论文应是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

2)参赛者应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心中有戒,严禁抄袭,违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3)作者须均为上海高等院校的在读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可与外地高校学生共同署名);参与完成过一个稿件的学生,不得再在其他稿件中担任作者或参与者。

4)参赛论文字数要求:本科生8000字以上(含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和引注等所有部分),研究生12000字以上(含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和引注等所有部分)。

5)参赛论文的行文格式及注释体例请参照《法学引注手册》,并以学校+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命名文档。

6)参赛者须随论文提交《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刑事法学学术大赛汇总表》(见附件)。

7)每位作者参赛论文只能提交一篇。参赛论文概不退还作者,请作者自留底稿。

8)在提交的论文正文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个人信息(脚注所引用文章除外),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

四、赛程安排

1)论文提交

      2025830前将参赛论文和汇总表的电子版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15867642005@163.com。邮件名标题注明学术大赛

2)评审机制

为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我们将在论文提交截止日后邀请发起单位专家学者共同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从论文的选题、结构、观点、表达、价值等方面进行匿名评审并打分。

3)评审过程

对参赛者及参赛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和反学术不端检测,并根据专家匿名评审结果和反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分别确定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论文。各获奖等级根据总得分直接确定,对于分数相同且影响获奖等级的论文,由专家评委投票确定获奖等级。

五、奖项设置

本次学术大赛奖项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并为特、一、二、三等奖颁发奖金,其中,特等奖奖金金额为3000元,一、二、三等奖奖金金额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

本届大赛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承办;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协办。

六、科研育人

为更好地推广优秀成果,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届时将举办总结表彰会暨获奖论文发布会,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同济大学法学院
复旦大学法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上海大学法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二零二五年四月三十日



同济大学法学院 版权所有

院办:86-21-65982644   招生教学:86-21-65985385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衷和楼1301B


同济大学法学院

TJ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