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共福建省委法律顾问,福建省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福建省省级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团队负责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院访问科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经济学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email:guochunzhen@163.com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中共福建省委法律顾问
福建省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福建省法学会安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教育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数字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与福建省委办公厅共建)执行主任
厦门大学党委法律顾问
厦门市纪委法律顾问
荣誉奖励
2024年 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4年 厦门大学何宜慈奖
2021年 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21年 厦门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奖二等奖
2021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提名奖
2021年 厦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2021年 厦门大学邓子基奖教金
2019年 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团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
2018年 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团队法学理论团队负责人
2018年 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 福建省法学英才
2017年 厦门大学何宜慈奖
2015年 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4年 第三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2014年 第二届“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青年学术成果”二等奖
2013年 厦门大学张亦春奖
2011年 吉林省优秀博士后
2010年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三等奖
代表性成果
著作类:
专著:
《法律父爱主义及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转型期积极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以未列举权利为例》(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认知科学在法学中的应用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自媒体时代网络传言的法律治理研究》(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译著:
《审判故事》(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论文类(独著或一作):
《用户画像数据去识别化制度之反思与优化》,《浙江社会科学》2025(7)。
《从嵌入到融合: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关系及其优化》,《学术月刊》2024(12)。
《双重不对称合作:平台内容治理主体责任的运行与优化》,《浙江学刊》2024(5)。
《失能老人智能养老的融贯性法治进路》,《南通大学学报》2024(3)。
《生成式AI的融贯性法律治理——以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为例》,《现代法学》2023(3)。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治理结构及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刑事司法人工智能信任及其构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卷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进路》,《法学研究》2023(1)。(《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
《法律解释的公共性》,《中国法学》2023(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全文转载)
《算法的程序正义》,《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1)。(《科技日报》2023年06月07日理论版评荐)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界定困境及其判定框架》,《中国法律评论》202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卷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个人信息保护中删除权的规范构造》,《学术月刊》2022(10)。
《“权力—权利”视野中的数字赋能双螺旋结构》,《浙江社会科学》2022(01)。
《作为中国政法话语的表达权》,《法学家》2021(05)。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分配正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03)。
《“整全性法治”:党纪审查的演进与发展——以211份中管干部“党纪处分决定”为样本》,《浙江社会科学》2021(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卷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
《制造业灵活用工“返费”问题中的博弈及其治理》,《开放时代》2021(02)。
《我国网络安全法治中的国家能力研究》,《江海学刊》2021(01)。
《对“数据治理”的治理——从“文明码”治理现象谈起》,《法律科学》2021(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卷”2021年第5期转载)
《数字人权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治理》,《现代法学》2020(04)。(《高校社科文摘》2020年第6期转载)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问题的回应型治理》,《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02)。
《死刑观的认知基础》,《交大法学》2020(01)。
《党规中的法理思维》,《理论探索》2019(01)。
《对接法律的治理——美国社会规范理论述评及其中国意义》,《国外社会科学》2017(03)。
《感知的程序正义——主观程序正义及其建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02)。
《自发秩序的制度逻辑与分配正义——对X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奖学金再分配事例的深度分析》,《民间法》2016(02)。
《公共空间的隐私权》,《学习与探索》2015(06)。
《法律直觉与社科法教义学》,《人大法律评论》2015(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法史卷”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法律和认知神经科学:法学研究的新动向》,《环球法律评论》2015(06)。
《经济理性的完善及其与道义理性的对接——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0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2015年第2期转载)
《公共人物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规制》,《法学研究》2014(0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2期转载)
《司法视野中的“三严”》,《人民法院报》2014年6月18日。(《新华文摘》2014年第17期转载)
《从“神话”到“鸡汤”——论转型期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法律科学》2014(03)。
《权力的“助推”与权利的实现》,《法学研究》2014(01)。
《论法律父爱主义的正当性》,《浙江社会科学》2013(06)。
《判决书“情理不足”之探析》,《法律方法》2013(02)。
《务实的法治观应立足于裁判的亚确定性》,《法学研究》2012(06)。
《比喻在司法中的适用与原则——“半影”的得失与启示》,《北方法学》2021(04)。
《作为法律实用主义的“权利话语”——以一起“难办”案件的“能动司法”为切入点》,《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04)。
《论两种人权偏好之关系及中国人权的积极面向》,《法学评论》2012(02)。
《论反司法审查观的“民主解药”》,《法律科学》2012(02)。
《“对接”的“父爱”——评<侵权责任法>第56条中的“医疗权”》,《私法》2011(02)。
《立法的被“俘获”与“逃逸”——从“安全带法”看社会科学知识对立法的影响》,《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0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法史卷”转载)
《实质自由与文明相容人权观》,《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02)。
《从“限制权力”到“未列举权利”——时代变迁中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九修正案>》,《环球法律评论》2010(02)。
《法律中“人”的形象变迁与“人权条款”之功能》,《学术月刊》2010(03)。
《偏好与理性选择:保守主义人士也能接受的规制》(译文),《北大法律评论》2008(01)。
代表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新兴领域立法研究》,202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与策略研究》,201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表达权研究》,201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网络传言的法理治理研究》,2012
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人工智能+实践型法治人才培养研究》,2021
教育部课题,《转型期积极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2010
司法部课题,《认知神经科学在法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课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律和认知科学研究》,20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包容性增长的法理》,2011
福建省委办公厅委托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
福建省委办公厅委托课题,《党内法规与党内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培养实践导向的党内法规高层次人才研究》,2020
福建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法律问题研究》,2017
福建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互联网规制的法治化研究》 2016
福建省法学会重点课题,《社科法教义学研究》,2014